海岛野

蛮不讲理第一名

关于《让子弹飞》

*不是纯粹影评,像小日记

    在那个用dvd播放电影还不过时的年代,刚上映不久的寒假,二哥就带着dvd来爷爷奶奶家带我一起看。

    因为某个镜头对我造成了过大的心理阴影(后面再说,看过的人应该能秒懂),我也没有对这部电影下第二次手。


    直到前天看到一条朋友圈“让子弹飞永不过时”,恰逢刚获得大会员,机缘巧合在首页看到了《让子弹飞》,心一横就点了进去。

 

    这部片子在我四年级的时候在我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,甚至我的qq签名在看完立马改成了“吃着火锅唱着歌,突然被人给瞄了”。不过从中也能看出,我不过把这部片子当成了英雄主义的娱乐片,是纯粹的善与恶的较量,最终邪不压正,happy ending,皆大欢喜。

    当时岁数很单纯,只有“好与坏”,没有别的标签,认为“好笑”就等于“喜剧”,因此,“六子的死”是带着极具折磨心灵极具血腥色彩的悲剧桥段和镜头。从看完到很久以后,我想到这部片子,脑海里的第一个场景可能还是六子举着剖腹来的凉粉哭着大喊“是不是只有一碗”。

    所以这次看的时候,我也没有胆子再看第二次。不是因为血腥场景看不下去,是看到人群人情淡泊只是凑热闹和六子热血自证形成的强烈反差,真是可怕。


    人容易记住悲剧,而这个悲剧其实并不是导演编剧定义的悲剧,是观众自己的自主判断。因此除了上一段,其余我认为掺杂着好笑台词的桥段都为喜剧,其余片段是看到才能回忆起的。

 

    第二次看这部片子,算是在有些积累后,我也不谈上层建筑,弹幕一直在提醒观影者一些隐喻政治的要素,我对此几次暂停看了一部分,但是首先不感兴趣且不精,就只想简单讲讲一些人物让我印象深刻的点以及他们的关系。

    首先,张牧之和师爷简直是乱世中“最佳拍档”,其实这么说,本处女座其实有点胡说八道,因为师爷是有异心的,但是有异心就说明他是驱逐利益之人,且张牧之劫他车,有“恨”自然也正常。综上所述对牧之爱恨交加,再加上在剧中展现出“装糊涂”“编谎话”大师级操作,他的“师爷”位置做得是当之无愧。他的形象是个极其典型的胆小怕事、为人处事极其圆滑、爱财爱耍小聪明的喜剧形象,但是最后偏不以这样结尾,他死的部分给他的形象上多加了几个蒸笼。

    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

    和他同样境遇的就是张牧之,他的才华和处事是慢慢体现出来的,和师爷不同,说实话,他的血性让他和师爷待在一起会显得莽。他是个非常鲜活的形象,虽然发钱给穷人但是也爱美人(毕竟不缺剧非要把主角写得又清廉又禁欲,别杠),也不是拿到“主角必须全部都能做到完美”的剧本。越到后面,越发现他活得很清醒,有个很有趣的灵魂,拿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当例子:“人们不愿意相信一个土匪的名字叫牧之,人们更愿意相信叫麻子,人们特别愿意相信,他的脸上应该他妈长着麻子。”其他不赘述了。


    对其他人的解读,跟我对张牧之和马邦徳比,并没有有那么想说的,主角之一黄四郎,不知道是不是我把他想得太复杂了,我没分清楚他千层饼的几层,我只知道他必定也是个聪明人,只不过我看不懂而已。还有花姐,有弹幕说她象征权力,我看不出来,我只觉得,她在哪方,就是内鬼般的存在。其余不说的原因,是我觉得弹幕说得都很清楚了,不管是正常解读还是解读过度了。另,在我视角里,不管是老三四五,都是正常人的心理罢了,弹幕喷摇摆不定的倒也太圣母了,没必要把所有人都想成圣人,那是苛责。

    (ps:黄四郎的名字是不是有口音会变成黄鼠狼233)

 

    穿插一句关于群众的,有一句弹幕说得很好,大概意思是“人们都在观望,想要谁赢站在谁那方,但是他们不知道,他们站在谁那方,谁就赢了”。在这段弹幕前后的剧情是黑色幽默,值得一看。

    “让子弹飞一会儿。”原来是这个意思,以这个为题,更有意思了。

 

    其实第二次看,除了影帝飙戏极其舒爽,也能看懂很多小时候看不懂的东西(不管是政治、黑色幽默还是黄色笑话等等),最让我震撼的就是结局,它推翻了九年前我对它的定义。

    我曾经觉得,张麻子赢了,人们不再被压迫了,是一个大义凛然的好结局。但是我这次乍一看,站在张牧之个人的角度,兄弟们散了,他像一只独鹰,下一步他做什么呢,我看着屏幕不免有种莫名的空虚感,站在情感的角度来看,他好像失去了所有。以及最后火车再次开过,象征着下一个黄四郎可能会出现的时候。

    我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。

 

    在写这篇的时候,就觉得自己才疏学浅,不配写什么影评和杂谈,也因为备考不能花太多时间慢慢写。但是因为太震撼了,忍不住写了一篇两次观影的心路历程的日记。

    我会把这部电影看好几次吧,下一次可能是两三年后了,应该会再写的。

    最后,谢谢姜文,用最有趣的剧本带我看社会。


评论
热度 ( 2 )

© 海岛野 | Powered by LOFTER